泰山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区位于山东省、泰安市和济南市境内,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,1987年12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届全体会议正式接纳为自然文化遗产,总面积24200公顷。
泰山山地是山东丘陵中最高大的中山山地,地层为华北地台典型基底和盖层结构区,南部上升幅度大,盖层被风化掉了,露出大片基底——泰山杂岩,即太古界泰山群地层,其绝对年龄25亿年左右,是我国最古老的地层之一。北部上升幅度小,盖层保存着典型的华北地台上发育的古生代地层。
气候垂直变化明显。山下1月均温-3℃,山顶为-9℃,山下7月均温26℃,山顶为18℃;年降水量随高度而增加,山顶年降水量1132毫米,山下只有722.6毫米。山下四季分明,山顶三季如春,冬如玉,即冬有雾凇晶莹如玉,为重要景观之一。泰山水系以岱顶为分水岭,北坡河流直入黄河,东、西、南坡河流江入大汶河,经东平湖再入黄河。
自然科学价值
泰山北侧张夏——崮山地区的寒武纪地层是我国北方寒武地层标准剖面,包括下、中、上寒武纪七个地层单位,是我国的地层和古生物研究历史最长、最详细的地层剖面之一,在我国地质学史上占重要地位,是古生物的许多种属的命名地或模式标本原产地。也是大专校的科研、实习的重要基地。
构成泰山地层基底的“泰山杂岩”是我国古老的地层之一,是我国东部变质岩系一个重要研究地段。其变质岩石学、地层学研究的深入,将对我国东部早元古代地质构造、岩浆活动、板块构造等特点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科学价值。从生态学角度看,生活在海拔300~800米溪潭中的已濒临灭绝的泰山独有的赤鳞鱼的保护和研究,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。
泰山已发现高等植物1136种,植被覆盖率为78%,常绿乔木有银杏、油松、赤松、华山松、黑松、麻栎、栓皮栎、侧柏、花楸、白檀、刺槐、梓树等。泰山100年树龄以上的古树名木有34个树种,共有1万多株。如:“唐槐”、“汉柏”、“六朝松”等渗透着一二千年历史文化的内涵,成为生命的文物,是珍贵的遗产。泰山药用植物资源丰富,有448种,其中以何首乌、黄精、杏叶参和紫草被誉为泰山四大名药。
泰山动物兽类有11种,鸟类140多种,鱼类中以赤鳞鱼为有名,是泰山特有种。昆虫800多种。赤鳞鱼为突吻鱼目、鲅亚科。
历史文化价值
泰山南有北辛文化(约7000年前)和大汶口文化(约6300~4400年前),北有龙山文化(红4400~3900年前)。泰山因其高,被古人视为“直通帝座”的天堂,成为百姓崇拜,帝王告祭的神山。有文字记载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,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。此外,还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。历代有识之士,文人墨客从更高精神文化层次,把泰山视为“国家柱石”、“民族精神”的象征,是一座蕴藏美质、激发灵感、触动爱国情思的名山。他们留下大量诗文和1000多处摩崖石刻。道、佛教视泰山为“仙山佛国”,神化泰山,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,如:灵岩寺观普照寺是全国有名宝刹,留下极为丰富的宗教文化。经石峪的《金刚经》石刻,闻名外。科学家、史学家则把泰山作为研究对象而留下大量著作。
旅游资源
泰山是中国游览历史最悠久的名山。孔子“登泰山而小天下”是有记载最早的游人。泰山旅游资源不仅丰富,而且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品质。
泰山自然景观为主体,与历史文化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泰山风景文化,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一条轴线三重空间的景观结构。即祭地的蒿里山为地府,泰安城为人间、岱顶为天堂和一条泰城至岱顶7000级登道的轴线。这条从人间到天堂的登道,长达10公里,三里一旗杆,五里一牌坊,以及—天安门、中天门和南大门,从而构成雄伟壮观、步步登高的朝天序列。
岱庙,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,主体建筑天贶殿创建于1009年,与故宫太和殿、孔庙大成殿合称我国三大殿。庙内有汉武帝手植的“汉柏”,历代名碑170多块以及大量珍贵文物陈列。出岱庙,经岱宗坊,开始上坡,从东路登山道,即进入朝天序列。沿途有王母池、一天门、万仙楼、斗母宫、经石峪、壶天阁、中天门。中天门下瞰人间闹市泰城;仰观岱顶雄姿,再经快活三里,过云步桥观“红桥飞瀑”,穿过秦皇避雨的“五大夫松”,便进入深山峪谷区,观赏被乾隆称之为“最奇绝”的对松山,攀登最险峻的十八盘——天梯,登上神奇的南天门,便进入天界。登完7000级台阶,到达“登峰造极”的玉皇顶,领略“登泰山而小天下”,“一览众山小”的风光,悟人生奋进之真谛。晴日到日观峰看日出是十分壮丽的。
泰山西路则以幽静取胜,有白龙池、黑龙潭瀑布、扇子崖、竹林寺、冯玉祥墓以及六朝古刹普照寺等风景点。泰山之阳,深山幽谷古松参天的后石坞,山清水秀的彩石溪桃花峪以及战国齐长城和佛华寺等胜迹。
泰山北部有名刹灵岩寺,创建于东晋。寺内有建于唐朝的辟支塔,千佛殿,宋代彩塑罗汉像以及规模仅次于少林寺的墓塔林,是价值很高的石文化遗产。